>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推进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 沈阳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建言集萃
日期:2021-02-07 03:04:59

大会发言是党派团体、无党派人士和政协委员履行职责、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是展示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水平的窗口,也是党委和政府听取政协委员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方式。政协沈阳市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共征集大会发言稿件193篇,内容涉及经济发展、数字政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文化旅游、法治建设等20多个方面。

这些发言紧扣“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结合沈阳实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新时代沈阳振兴的新期盼新要求,充分反映了政协全会对沈阳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城市建设、对外合作的高度关注和委员们为助力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这些发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调研履职建言、发挥政协界别特色和委员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

我们摘要刊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建机制增活力

全面推进我市乡村

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市政协常委、民革沈阳市委会主委 贾海洋

近年来,我市的乡村治理工作经过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协同推进,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工作责任体系。以4个国家乡村治理示范村、10个省级乡村治理试点村、3个市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镇(街道)为“试点示范”带动,形成了我市涉农地区乡村治理的全覆盖布局。

为全面推进我市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建议: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实现乡村共建。突出党组织政治功能,构建“党委带动、支部推动、党员互动”的党建新模式,走出一条“协同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的党建新路子。二是推动“三治融合”,实现乡村共治。创新工作机制,深化“村民自治”;树立法治导向,推动“法治先行”;注重“思想强农”,强化“德治力量”,为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协同治理创造条件。三是强化支撑保障,实现乡村共享。借鉴共享农村思维模式,打造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者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新农村。加快数字技术在“三农”领域推广应用。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积极推动建立财政、银行、保险、担保融合推动的支农政策体系,形成多元投资结构。盘活土地资源,推进我市乡村治理现代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着眼“十四五”规划

大力发展“四新”经济

◎ 市政协副主席、民盟沈阳市委会主委 于龙

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从研发—生产—应用全产业链全方位入手,系统确定沈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简称“四新”经济)的整体发展思路、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对沈阳推动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建议:一是“十四五”期间,通过发展“四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字号”,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推动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应用,推进生产方式由高耗低效向低耗高效转变。二是抓好产业布局和载体支撑。结合各区优势,发挥高新区等开发区作用,做好产业和园区布局。三是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持开放带动,深入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合作等,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链接。四是坚持“培育引进两手抓”壮大产业基础,加快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本地高成长性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形成若干细分市场的单项冠军企业群。五是加快提升创新能力。积极争取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加快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六是优化职能,建立“四新”经济统计体系,科学测算、分析相关行业领域运行情况。

借力工业互联网

推动沈阳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市政协常委、民建沈阳市委会主委 范民

近年来,沈阳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培育了一批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工业企业,形成典型解决方案,在推动制造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为进一步提升沈阳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能力,我们建议:一是夯实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立足沈阳实际打造高端装备工业互联网高地。沈阳应主要立足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在高端装备、数控机床、工程机械、机器人等优势领域确立主线和明确定位,突出主攻方向。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牵引作用,以高标准场景应用激发工业互联网广阔市场。重点推进工业互联网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构建产业链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业务流程和采购、销售等管理体系,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数据互联互通,生产资源优化配置,供应链高效协同融通发展。三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改造方案,引导中小企业利用好政策红利,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依靠工业互联网推动中小企业走好转型之路。四是推动工业互联网人才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工业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储备。只要沈阳发挥先发优势,借力工业互联网赋能新模式、新业态,必将推动沈阳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进一步拓展城市文化功能

推进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 市政协常委、民进沈阳市委会

专职副主委 姜丽萍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沈阳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根脉,在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中,沈阳不断优化城市文化功能,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进一步拓展城市文化功能,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我们建议: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激发文化创新发展新动能。塑造城市形象,将保持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展现城市风貌、增强文化活力等作为拓展城市文化功能的发力点。讲好沈阳故事,把握文化传承落脚点。挖掘文化内涵,找准文化创意的关键点。二是抢抓新发展机遇,丰富“文化+”产业新业态。抓住数字化“风口”,赋能“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运用,实现文化产品多形态开发。打造城市文化IP,扩大城市知名度。塑造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文化+”的综合带动功能,把我市景点塑造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依托沈阳装备制造业基础产业优势,推动“文化+制造”转型升级,拉长“文化+制造”产业链条。三是落实新发展举措,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布局,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思路,积极培育文旅融合项目。丰富市场供给,充分释放文旅消费潜能。推动载体资源整合,促进我市文旅产业由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

关于加快我市生物医药

及高端医疗设备产业发展的建议

◎ 市政协常委、农工党沈阳市委会主委 李铁男

生物产业是21世纪创新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产业,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攻方向。中共沈阳市委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把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产业作为我市优先发展产业。

为推动我市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设备产业健康发展,我们建议:一是明确发展思路,打破行业市场壁垒,建立高效工作推进机制。成立我市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做好产业顶层设计。二是围绕市场主体需求修改现有产业政策,针对产业未来发展目标制定相关政策。三是建设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5G时代技术优势,为产业链延伸提供技术支撑。联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推进行业创新、生产、营销等资源的整合与开放共享,建设市场主体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产业创新研发、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和产业链对新产品的响应速度。建立医疗健康装备服务平台、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平台、生物医药协同创新平台。充分利用相关部门整合信息能力,为延伸整个行业的产业链条提供智能服务与支撑。四是改善优化现有人才环境,处理好高科技企业人才引、稳、留、用的问题。五是依据“一带一路”政策支撑和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搭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平台。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 市政协常委、致公党沈阳市委会主委 李展超

沈阳作为东北地区融入“大循环”“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顺应新形势,以建设现代都市圈为抓手,完善创新要素集聚载体、平台和模式,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对于实现沈阳“十四五”规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建议:一是“软”“硬”并重,完善沈阳陆港枢纽功能。打造东北板块综合信息枢纽。做实沈阳货物贸易大数据信息平台,强力整合公铁海航、金融、自贸区、保税区、保税仓库等业务资源,统筹共享大数据资源,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上实现突破。畅通国际大通道,建设“一带一路”核心节点。打造以沈阳为中心的辐射式“多网合一”复合通道,构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形成沈阳1小时交通圈。二是港产协同,深化陆港与产业双向赋能。构建区域统一要素市场,推动产业链条协同发展,打造科创新高地。三是港城互动,构建联动发展大格局。提高中心城市的首位度,建立沈阳牵头的都市圈协调推进机制,完善都市圈突发公共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在省内外构建协同发展格局。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对接蒙俄经济走廊和新欧亚大陆桥;加强与中东欧经贸合作;推动中日产业园、中韩科技园等建设。

强化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推动沈阳农业高质量发展

◎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沈阳市委会主委 原忠虎

沈阳是工业大市,也是农业大市,乡村振兴是沈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坚实根基。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为强化沈阳家庭农场培育发展,我们建议:一是强化政策导向,突出理念引导与帮扶机制创新。建议沈阳市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尽快统筹制定《沈阳市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实施意见》,强化家庭农场发展定位。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要根据家庭农场的发展需求,完善基础设施,致力于解决家庭农场面临的道路、用电、用水等问题的制约。另一方面要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以政府推动、财政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专业化服务机构,为家庭农场提供更加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满足家庭农场在生产、加工、销售环节需求。三是创新家庭农场融资渠道,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四是充分发挥政府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中的核心作用,推广“家庭农场+企业+农户”模式,探索政府引领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五是加快建立青年农场主培育体系。鼓励支持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为家庭农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加强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打造高技能工匠型人才链

◎市政协常委、台盟沈阳市委会主委 吴利薇

“十四五”时期,沈阳市要建立更加便利的国际人才流动通行制度,构建一体化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拓展技能型人才培养路径。为此,我们建议:一是瞄准产业链、创新链,打造国际化高技能人才链。一方面,职业教育要紧盯我市产业链、创新链需求的实际,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强化国际合作,精准设计课程,复制推广“宝马职企”合作模式。另一方面,强化市场导向,建立健全职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以产业结构的变化来调整专业的设置,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经济社会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互通。二是加强与德国、日本等国的职业教育校际交流与合作,打造国际化人才交流高地。探索建立“线上”“线下”教师国际培训合作模式,适时建立海外职教教师培训基地。三是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提高行业对我市职业教育培养出的高技能人才的认可度,提升我市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四是多措并举搭平台,开辟人才培养国际化新渠道。加强职业院校外语教学师资力量,拓展国际交流项目,鼓励我市职业院校参加国际职业技能竞赛,承办高水平的国际职业技能大赛,在全社会营造崇尚高技能人才的浓厚氛围,为沈阳实现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把握民营经济发展需求

推动涉企惠企政策落实落地

◎ 市政协常委、沈阳市工商业联合会主席 侯巍

为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沈阳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来抓,重点围绕“抓住关键少数到抓好绝大多数、优化政务环境到优化社会环境、整治突出问题到建立长效机制”三个转变,细化出台了系列涉企惠企政策,相比往年政策普惠度更广、含金量更高,企业获得感更强。

为进一步推动惠企政策落实落地,我们建议:一是强化各方参与,增强政策实施的科学性。坚持每季度召开市领导与企业家“面对面”座谈会,直接听取并解决企业在政策落实中的问题诉求。邀请企业家和商(协)会负责人参加市委、市政府经济工作和相关政策会议,共同参与政策制定。二是出台配套措施,增强政策解读的针对性。对于我市新发布的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65条”新政,各职能部门要拿出“1+N”系列方案,细化出台具体的落实办法,简化办理流程。三是加强检查监督,增强政策执行的实效性。结合“万人进万企”活动,针对企业在政策落实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解答帮助。四是持续优化环境,增强政策落实的保障性。围绕企业政策需求较为集中的融资、税务等内容,由职能部门、公检法司、工商联等组成“企业服务团”,开展惠企政策和法律法规宣讲解读,现场解决企业问题诉求。

发展数字经济

构建新型产业生态

◎ 市政协常委、无党派人士代表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曲道奎

《沈阳市加快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中提出,建设东北数字经济第一城的目标,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为核心,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构建良好数字生态。

针对沈阳市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无党派人士,我们建议:一是数字产业化,发展数字经济。沈阳要在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云计算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和系统解决方案,推动其与相关领域融合,创新发展,培育数字经济产业。二是产业数字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建议政府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工程,推进“机器人+”、加快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推进网络和协同制造模式,发展服务型制造。三是数据资源化,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建议进一步加强和发挥政府数据管理组织平台作用,实现海量数据的有效挖掘和协同整合,合理利用并分享数据资源,加速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四是我市亟须通过打造新型数字化应用场景,催生新兴产业生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数字产业生态化,构建新型产业生态。统筹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用户、资本、人才、政府、中介、环境、基础设施等创新支撑要素,构建各方联动的数字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来源:沈阳日报 记者 何强/整理 高级记者 张文魁/摄